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基础,位于北京市,是北京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万有。截至2023年4月,学院有教职工389人,设有12个系、1个教研室、2个研究所及1个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9月14日成立的北京医学院基础医学部。1960年2月改称基础医学系,1985年5月成立北京医科大学后,正式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学院拥有“基础医学”、“生物学”和“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并设有“药理学”二级学科。学院拥有7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台。
学院以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著称,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授67人、副教授9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06人。学院拥有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等。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基础医学连续5年排名第一;自2021年起,北京大学基础医学蝉联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一,层次为A+。
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首创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试点专业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你有没有想过,在医学领域最顶尖的学府之一,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里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殿堂,更是无数医学梦想的摇篮。从基础医学的奥秘到临床医学的实践,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院,探索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历史的沉淀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那时的它还叫做北京大学医学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医学院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院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基地。学院设有13个学系、1个教研室、2个研究所及1个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以及多家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先进技术平台。
学院聚集了大量国内外高水平学者,拥有6位两院院士、22位杰青、20位优青等众多国家级人才。年均发表科研论文近400篇,包括Science、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等顶级期刊论文。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学院在学术研究上的实力,也为其培养出的无数医学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学科的魅力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学科设置丰富多样,涵盖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神经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中西医结合、系统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研究方向,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例,这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单细胞空间多组学,通过深入研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神经生物学则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研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病理生理学更是通过研究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功能和调控,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些学科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也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学生们在这里不仅能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还能参与到最前沿的研究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招生的亮点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优秀学生报考,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招生更是竞争激烈。学院通过申请考核制的方式,选拔真正适合科研工作的人才。调剂专业信息中,你可以看到多个专业都在寻找有基础医学、生物学专业背景的优秀学生。
调剂要求明确,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调剂申请,并准备一系列的材料,包括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有效身份证复印件、学历学位证书、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等。这些材料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学术背景,也考察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复试更是严格,采取现场复试的方式进行,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主要考察专业课和专业英语,面试则考察外语口试、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学术背景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院能够选拔出真正优秀的学生,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人才的故事
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追求。比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德研究所的博士后陈则宇,他在2025年4月入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并入选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陈则宇的学术背景非常优秀,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免疫系E.John Wherry实验室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德研究所Bradley E. Bernstein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陈则宇共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以一作/共同一作在Cell、Science、Immunity、Cell Genomics、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总引用8000,H-index 29,共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系列,并获批两项国际专利。他还曾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美国国立卫生院F99/K00奖学金、北京大学优秀校友工作奖等奖项。
陈则宇的故事只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众多优秀人才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每一个老师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招聘的机遇
除了博士研究生招生,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还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系(室)主任,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神经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中西医结合、系统生物医学等学科。招聘岗位要求及待遇也非常优厚,包括优厚薪酬待遇、良好住房条件、充足科研启动经费、良好办公和科研条件、大力支持团队建设等。
申请条件也非常明确,要求具有海内外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研究训练背景,在海外一流院校获得长聘副教授以上教职或在国内知名院校任教并获得重要国家级项目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高影响力代表性系列研究成果并具有持续活跃的学术表现,对学科发展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引领作用。
这样的招聘政策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加入,也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正以其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