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简称“九所”,创建于1958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隶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该研究所是一个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主,同时开展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的多学科研究机构。
基本情况
创建时间:1958年
位置:北京市海淀区
隶属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现任所长:王建国
职工人数:650余人,其中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研究员130多人
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5人
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
研究领域
研究所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八个方面:
1. 理论物理
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3. 等离子体物理
4. 激光物理
5. 流体力学
6. 应用数学
7. 计算数学
8. 计算机应用
9. 军备控制科学技术
科研成果
获奖情况:研究所建所至今,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0余项。
荣誉: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
人才培养
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力学、物理学、数学、核科学与技术四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物理学、数学、力学、核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无线电物理、光学、流体力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等十一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导师团队:研究所拥有强大的导师团队,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和学科领军人物等。
研究机构设置
科研室(中心):设有高技术研究室、计算物理实验室、原子与分子研究室、非线性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室。
科研辅助部门:技术开发公司、科研服务中心、技术保障中心等。
对外合作
软件中心:主要从事“高置信、高效能、高可用”数值模拟软件的快速研发、产品化及推广应用工作,面向能源、信息、制造、材料等国家重大行业领域提供软件产品及模拟服务。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作为国家最早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科研单位之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一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名字,却隐藏着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它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地方。这里,是无数科学家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支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研究所,看看它如何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科技强国的辉煌篇章。

走进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现代化的建筑,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不凡。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国正处在百废待兴之际,科技事业更是举步维艰。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应运而生,肩负起了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发展的重任。

几十年来,研究所始终坚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同时开展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这里汇聚了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研究所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物理、流体力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军备控制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这些领域看似枯燥,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研究所的众多研究成果中,不得不提的是其在非线性发展方程研究方面的突破。郭柏灵院士,这位出生于1936年的数学家,是研究所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自1958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便留校任教,后调入研究所,从事核武器研制中有关数学、流体力学问题及其数值方法研究和数值计算工作。他的研究涉及Landau-Lifshitz方程、Benjamin-Ono方程等非线性发展方程,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柏灵院士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培养年轻科研人才。他担任博士生导师多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他的学生中,有的成为了大学教授,有的进入了科研院所,有的则在IT、金融等行业取得了成功。郭柏灵院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知识的力量和教育的意义。
除了郭柏灵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还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王涵研究员,这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同样在研究所中崭露头角。他主要从事原子模拟方面的研究,致力于从薛定谔方程到大原子模型的构建。他的研究涉及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密度泛函理论、机器学习势等多个领域,为现代微观模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涵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还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开发的深度势能模型(DeePMD),为原子尺度模拟提供了新的工具,得到了众多同行的认可。他还提出了旨在推动大原子模型发展的OpenLAM开源计划倡议,呼吁更多科研人员加入到这个领域中来。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的科研实力不仅体现在 individual 的成就上,更体现在其完善的学科研究体系上。研究所建立了从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物理、数学、力学等多个学科。这里拥有多个科研室(中心)以及计算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流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以及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计算资源。
研究所的导师团队实力雄厚,拥有博士生导师80余名,硕士生导师180余名。他们依托两院院士和学科领军人物为主体的导师队伍,系统开展了人才培养教育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毕业生中,7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工作;2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IT、金融或证券行业工作;10%左右的毕业生出国继续深造。这些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不仅为研究所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还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科技强国的辉煌篇章。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在这里,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推动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知识的力量和教育的意义。他们用自己的成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为他们的精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