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机床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机床行业中技术实力较强的综合性研究所。该所主要从事高效精密立卧式加工中心、高精度数控车床、超精密数控机床与专机、数控电加工机床、精密滚珠丝杠副、气动液压技术等的研发与生产。多年来,北京机床研究所以高精、高速、高效和智能化的技术及产品服务于我国制造业,开创了包括立、卧式加工中心、超精密车床、超精密铣床、纳米级超精密车床等十余项国内第一。
1999年,北京机床研究所由中央直属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现隶属于中国通用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目前,该所全资、控股或参股的公司主要有:北京机床所精密机电有限公司、北京工研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精密天工滚珠丝杠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北京发那科数控工程有限公司等。
北京机床研究所承担的行业技术服务工作包括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全国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中国机床工具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学会秘书处等。
该所拥有国家超精密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业柔性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业精密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和机械工业数控机床性能测试评价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北京机床研究所,这个名字在机械制造领域里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个研究机构,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创新精神的摇篮。想象在那些充满机械与齿轮的房间里,无数个日夜的潜心研究,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最终铸就了今天中国机械制造业的辉煌。北京机床研究所,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见证了中国的机械梦,也亲手塑造了这个梦。

走进北京机床研究所,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这里的一切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却又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活力。从最初的简陋实验室到如今的现代化研究基地,这里的变化是巨大的,但不变的是那份对机械制造的热忱和对创新的执着。

在杨岳教授的带领下,北京机床研究所走出了许多杰出的机械工程师。杨岳,这位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故事就是北京机床研究所的一个缩影。1988年,杨岳在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92年,他在重庆大学获得机械制造工程及自动化工学博士学位。在博士生期间,他曾在一机部北京机床机床研究所从事柔性制造系统方面的研究,这段经历让他对机械制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杨岳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CAD/CAM、交通设备数字化设计制造及运行控制、智能维护、数据加工、模具工程等领域。他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他主持编写并出版了《CAM技术与应用》、《CAD/CAM原理与实践》等专著,这些著作不仅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杨岳的带领下,北京机床研究所成功建成了CAD/CAM系统集成技术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机械制造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湖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些成就不仅是对杨岳和其团队的肯定,也是对北京机床研究所多年努力的最好回报。
杨岳的教学工作同样出色。他讲授的本科课程有《机械制造工艺学》、《汽车制造工艺学》、《成组技术》、《数控机床》、《CAD/CAM技术》、《专业英语》,研究生课程有《CAD/CAM系统及集成技术》、《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他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到了如何思考、如何创新。
北京机床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像杨岳这样的杰出人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机械制造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也走向了世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机床研究所依然保持着那份对创新的执着和对机械制造的热忱。他们将继续努力,为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而杨岳和他的团队,也将继续在机械制造领域里探索、创新,为中国机械制造业的未来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
北京机床研究所,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地方,一个不断创新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辉煌,也塑造了这个梦。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为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将继续培养更多杰出的机械工程师,为中国机械制造业的未来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