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全称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1982年9月17日,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业单位之一。公司位于北京市,隶属于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要从事影视节目策划、制作和营销等业务。自成立以来,中心共制作生产了200余部电视剧,三千余集,译制片百余部,千余集,以及一大批电影和专题片。其代表性作品包括《编辑部的故事》《四世同堂》《结婚十年》《幸福像花儿一样》等。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电视剧专业制作单位,以拍摄国产电视剧和译制国外优秀电视剧为主要任务。中心在电视剧创作中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精品意识,不断求新求变,创作了许多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电视剧精品。中心曾创造了电视剧“飞天奖”三连冠的奇迹,并在19992004年间取得了连获“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大奖的佳绩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这个名字对于熟悉中国电视史的人来说,分量不轻。它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的名称,更承载着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几代人的心血与汗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看看它如何从无到有,再到成为业界瞩目的存在。
创业维艰:50万启动资金,50人编制

1928年9月,周顺理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17岁那年,他毅然参军,成为一名文艺兵。194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周顺理在多个文工团担任队长、导演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0年,他退伍转业,负责组建北京电视制片厂,也就是后来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当时,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台里只给了他50万元的启动资金,50人的编制。刚租完厂房,置办完设备,经费就已经用得差不多了。面对资金紧张、人手不足、环境艰苦等重重困难,周顺理没有退缩,反而燃起了更大的决心——一定要拍出几部好戏,给新办的厂立立名声。
他带领演员深入一线,在各省的矿场摸爬滚打。广东四望嶂煤矿没有重型设备,全都要靠矿工们人力搬运。在矿下拍摄,危险无处不在。一次在旅顺拍摄,剧组在完成拍摄离开矿洞刚半个钟头,矿洞便坍塌了。在全组的坚持下,最终成品电视剧《矿长》荣获第三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矿工的掌声:一部戏,十几万张选票

《矿长》在煤矿工人群体中反响巨大。当时投票评奖,光是煤矿工人的选票就有十几万张,数了一个星期都没数完。周顺理兴奋地说:“最令感到欣慰的是,《矿长》在煤矿工人群体中反响巨大。”
这部戏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煤矿工人的生活。周顺理带领团队深入矿场,与矿工们同吃同住,体验他们的生活,才有了如此真挚的演绎。
初心传承:从讲历史到讲革命故事

1989年,周顺理离休了。但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对初心的传承上。他连续多年为新入职的干部职工讲述首都广电事业的发展历史,为新入党的党员讲优良传统课。他还坚持为青年学生讲传统革命故事,用生动故事和亲身体会给青少年讲述党的奋斗历程。
2024年,96岁高龄的周顺理,依然坚持为母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第一中学的学生们讲授线上思政课。他忆往昔峥嵘岁月,鼓励新一代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经历过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越来越少,趁我还讲得动,我要让更多人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新中国的好讲给大家听,把共产党的好讲给大家听。”周顺理无比坚定。
慈善助学:100万元,成立巴彦乡友教育基金
除了讲好故事,周顺理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初心。经过对家乡中小学学校面貌、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调研后,他将积攒的100万元,一次性捐献给巴彦县教育局,成立巴彦乡友教育基金,开展扶贫助学。
“我要让更多人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新中国的好讲给大家听,把共产党的好讲给大家听。”周顺理的话语,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一生的坚持。
铭记历史:从文艺兵到电视艺术中心副厂长
周顺理的一生,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奉献史。他从一个普通的文艺兵,成长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厂长,带领团队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作品,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的故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依然活跃在业界,不断推出新的作品,续写着新的故事。而周顺理的故事,也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初心,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
让我们一起,向这位伟大的老党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