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4月17日,是我国最早组建的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总体单位。研究所主要从事航天控制与信息领域的专业技术研究,承担了运载火箭及军民融合领域的控制系统及其关键产品的研制任务。自成立以来,研究所圆满完成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器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并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奖等多项荣誉。
研究所现有在岗人员900余人,其中包括博士150余人,硕士600余人。先后有5名两院院士和7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在研究所工作。在“十二五”期间,研究所形成了永定路研发设计核心区、南苑控制系统试验区、固安控制系统试验区组成的“1+2”科研生产布局,拥有现代化的科研办公环境和温馨舒适的住房条件。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致力于实现航天控制与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以“建成世界一流航天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所”为使命,提供面向用户需求的世界一流智能控制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和优质产品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既神秘又充满科技感?它就像一颗隐藏在宇宙中的星星,虽然不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却默默守护着我国的航天事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创新与智慧的地方,看看它是如何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前进。
航天事业的守护者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4月,是我国最早从事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总体研制的单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始终肩负着引领控制与信息技术,承担富国和强军责任的神圣使命。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新一代武器装备研制,该所圆满完成了国家、国防重大科技专项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近400项。
想象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颗卫星、每一个航天器都能精准地按照预定轨道运行,这背后离不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的辛勤付出。他们就像航天器的“大脑”,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确保航天器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能够自主导航、自主控制,完成各项任务。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不仅是一个科研机构,更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地方。他们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打造了大道安全云、大道慧眼、大道数据等系列产品,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基于云计算的工业大数据系统、机器视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服务,助推中国智能制造。
走进该所的实验室,你会看到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听到科研人员们热烈的讨论声。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技术领域,努力突破技术瓶颈,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智能制造贡献力量。比如,他们研制的北斗系列产品,实现了导航定位、系统授时、高精度测量、组合惯导功能,完全自主化、航天质量有保障,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民融合,服务社会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不仅关注航天事业,还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将航天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服务社会。他们参加了第二十二届中西部仪器仪表工控自动化展览会,展示了先进的仪器仪表远程监控与大数据服务系统技术,为重庆及中西部地区带去了科技创新的力量。
在这次展览会上,该所还展示了军民用手持导航设备——北斗系列产品,以及智能测试与控制设备、装备大数据系统等。这些产品不仅体现了航天技术的先进性,也展现了该所在军民融合领域的实力。他们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立的数据中心,实现了各类仪器的远程监控和大数据服务,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才培养,铸就辉煌
一个机构的强大,不仅在于其技术实力,更在于其人才队伍。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深知这一点,始终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该所拥有11个专业技术研究室,3个大规模电气系统和信息技术试验室,设有制导与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软件检测站。
在岗的近700名员工中,有国家级专家3人、部级专家7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4人;博士7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210余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先后在十几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赢得了国际声誉。
智能控制,未来已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已经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研制的“非程序制导智能控制技术”,可以让运载火箭在飞行中自主判断故障并给出解决方案,让火箭的“大脑”更加聪明。
这项技术的成功,意味着未来火箭可以在飞行过程中根据外部环境、自身能力以及任务情况自主决策,采取最佳的飞行控制方案。这不仅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也降低了任务风险,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走进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你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科技与梦想的世界。这里,科研人员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前进。他们不仅是航天器的“大脑”,更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是军民融合的推动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致敬,祝愿我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