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企业公示系统:透明化监管的生动实践

想象你正在寻找一家在甘肃开展业务的企业,想要了解它的经营状况、信用记录和行政处罚信息。过去,你可能需要跑多个部门,查阅散乱的资料,甚至可能无法获取完整信息。但现在,这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只需打开电脑或手机,访问甘肃省的企业公示系统,就能一览无余。这个系统不仅方便了公众,更在监管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甘肃市场监管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系统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甘肃省的企业公示系统,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的简称,是甘肃省政府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举措。2016年,甘肃省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先行建设单位,开始着手建设这个系统。其目标是将各部门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和共享,形成一个“全国一张网”的格局。
为什么要建设这样一个系统?简单来说,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过去,企业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公众和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而公示系统通过整合这些信息,实现了透明化监管,让企业更加规范经营,也让公众更容易获取信息。
系统功能与覆盖范围

甘肃省的企业公示系统功能强大,覆盖范围广泛。它不仅包含了工商部门的涉企信息,还涵盖了其他部门的交换信息、司法协助信息等。具体来说,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工商涉企业务信息:包括企业登记注册信息、动产抵押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信息、严重违法企业信息、抽查检查信息、小微企业名录信息、消费维权信息、守重企业公示、驰名商标公示等。
2. 其他部门信息:系统还涵盖了其他部门交换信息、司法协助信息、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等,实现了全省各类涉企信息依据企业注册号、统一社会代码、企业名称进行关联,记于企业名下并依法公示。
3. 协同监管应用:甘肃省工商局完成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系统、企业简易注销系统、失信被执行人惩戒业务系统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惩戒业务系统的建设或升级改造。同时,开发了执法人员管理系统和检查事项管理系统,实现了通过企业的注册号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摇号确定抽查检查对象;升级了“双告知”业务系统,在企业端和工商端分别增加了“双告知”提示功能。
系统建设的关键举措
甘肃省在建设企业公示系统方面,采取了多项关键举措,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全面覆盖。
1. 完善公示系统:甘肃省加快推进公示系统的完善,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各类需求。同时,加快各部门系统的改造和对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2. 加快企业信息归集:省工商局牵头开展企业信息归集公示的统筹推进、协调服务和技术保障工作,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制定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工作清单,列举了37个部门的199项公示和共享内容。
3. 发挥联合惩戒机制作用:截至2023年10月,全省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达81.59万户。通过公示系统,这些信息得到了有效公示,起到了警示作用。
4. 积极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甘肃省通过公示系统,建立了联席会议通报和联合惩戒制度,按照工商总局的要求不断优化系统应用,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双告知”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系统的社会影响与成效
甘肃省的企业公示系统自上线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影响和成效。
1. 广泛应用:据统计,系统累计访问量达9574万人次,累计查询量7372万人次,日均登录查询量10万余人次。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影响日益扩大,企业信用约束作用正逐步显现。
2. 信用意识增强:通过公示系统,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不断增强。企业更加注重自身信用记录,避免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3. 监管效能提升:公示系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提升了监管效能。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快速获取企业信息,进行精准监管。
4. 营商环境优化:公示系统的建设,推动了甘肃营商环境的优化。透明化的监管,让企业更加安心经营,也让投资者更加放心投资。
系统的未来展望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甘肃省的企业公示系统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未来,系统将进一步提升信息归集的全面性和共享的便捷性,同时加强数据分析能力,为监管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此外,甘肃省还将继续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通过这些努力,甘肃省的企业公示系统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诚信社会贡献力量。
甘肃省的企业公示系统,是透明化监管的生动实践,也是“放管服”改革的 重要成果。